第四节 郡国学校
一 地方行政的区划
两汉时代是封建与流官并行的,在封建曰国,在流官曰郡。一国的长官称王或称侯,一郡的是长官称守。郡国以下,各属若干县邑,县邑大的长官称令,小的称长。当时是郡与国相间并立,如同犬牙相错。在若干郡国之上还有一刺史统治他们,刺史所辖的区划曰州。我们若是以职位上说,地方长官最大的为州刺史;其实两汉均以郡国为单位,而州刺史不过由中央委派的一种监视或巡察性质的临时大员。但到东汉末年,王纲不振,地方盗匪蜂起,假州牧以征讨之大权,而州牧权位遂大了。我们要考汉代地方教育,应以郡国为单位。
二 郡国学校之起源
文翁书院
郡国设立学校,始于蜀郡文翁。蜀郡即现今四川省,在汉初还是蛮夷之俗,草昧未开。文翁是一个儒者,当他往蜀郡做太守时(景帝时),即想借中原的文化把此地开辟出来;于是派遣郡县小吏开通有才能如张叔等十多人,往京师大学留学,或学经传,或习律令。当这十多个学生启程的时候,他还买些蜀中特产给他们带赠太学博士,作为敬仪。蜀中当时并不富裕,这些礼物,还是由他减省郡库用度积下来的,这种提倡地方教育的苦心,不得不令我们钦佩!果然有志竟成,数年之后,十多个学生学成归国,文翁即委派他们各种优差,以示鼓励。凡文翁赴各县巡视时,必率领高才生同行,借受经验,与修学旅行性质相同,而社会人士看见了莫不引为光荣,向慕的情感自然一天增盛一天。文翁于是在他的治所建起学官,招收下县子弟入学受业,并免除他们的差役,毕业优等的即予官职。数年之后,地方学子负笈来学的争先恐后,资本家解囊捐助,要求允许他们的子弟入学;于是蜀郡教化大启,称天下模范郡。此事传到朝廷,武帝极力嘉奖他的成绩,乃下一道诏书,令天下郡国仿照文翁,皆立学官,俾地方教育易于普及(见《汉书·循吏传》)。汉代地方教育之提倡和建设,我们要推文翁为首功。《循吏传》告诉我们:“文翁终于蜀,吏民为立嗣堂,岁时祭祀不绝;至今巴蜀好文雅,文翁之化也。”则文翁对于地方的感情为何如!《益州记》上说:“文翁学堂在南门后,太守高朕复修缮,立图圣贤古人像,及礼器瑞物。”一种训练的儒家式的布置,我若往吊,必有能见之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