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,“一五”计划时期,北京地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.5亿元,超过了近代北京工业化80年的投资总和,全市新建工业企业41个,改扩建工业项目329个[144]。北京产生了电子、通信等新兴工业门类,填补了国内空白,纺织、建材、印刷、电力、机械工业得到加强,工业结构趋于合理,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产量已跃居全国前列,由于北京电子管厂等三大电子元器件工厂的建立,使北京成为全国电子工业的中心,投资1.3亿元的东郊三大纺织厂拥有23.4万枚纱锭和7000多台织布机,北京迅速成长为国内新兴的棉纺织工业基地[145]。在工业布局方面,初步形成了东郊十里堡棉纺织工业区、东北郊酒仙桥无线电工业区、东南郊垡头机械、化工工业区和西郊衙门口重型工业区四大工业聚集区。在工业管理方面,北京对各国营厂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生产改革,建章立制,强化涵盖计划管理、技术管理、经济核算在内的科学管理,克服生产冗乱现象,使生产步入正轨,同时高度重视工业企业的群众工作,坚持政治挂帅,配合政治运动开展,掀起生产高潮。
截至1957年年底,北京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3亿元,比“一五”计划开始前的1952年增长了1.7倍,年均增长22%,工业超过商业与服务业成为北京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,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∶4(弱)∶4(强)转变为1∶5∶4,北京向着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发展方向快速迈进[146]。1958年至1960年,北京地区工业连续三年高速增长,工业总产值增至86亿元,年均增长近70%,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增至76.8%[147]。